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跟随习近平主席游览南锣鼓巷 解读老北京胡同历史

说起北京的特色小巷,大多数人第一印象都会想到南锣鼓巷。昨天,习近平主席出现在北京南锣鼓巷的雾霾中,引发了又一场“南锣鼓巷”热。我们的习主席去了南锣鼓巷西侧的月儿胡同。经过对比,我觉得南锣鼓巷的月儿胡同会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里,就像清风包子一样,很多人都会去体验和品尝。今天,让我们走一走边肖将为您详细讲述南锣鼓巷胡同隐藏的大房子。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740多年的历史。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全长约800米。东西有8条胡同,从南到北排列整齐。西边的8条胡同分别是福祥胡同、锁一胡同、月儿胡同、猫儿胡同、泾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古楼院胡同。东部八大胡同分别是炒豆胡同、板场胡同、东棉胡同、北军马胡同、秦老胡同、前院恩寺胡同、侯元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代没有名字,但它们的名字在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菊儿胡同,后来改名为克莱门汀音乐家胡同。清代在宣彤只叫菊儿胡同,一直延续至今。整个街区就像一条大蜈蚣,所以也叫蜈蚣街。

李芳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它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李”、“鲁”或“李露”。自北魏以来,方这个名字就出现了。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市建有108个作坊。在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延续了方莉体系,将整个城市划分为50个广场,中间有宽阔笔直的街道,宛如棋盘。明朝时,北京被分为28个广场,两个广场合并称为“赵辉龚景坊”。清朝是黄旗。南锣鼓巷曾经叫罗国巷,但乾隆十五年(1750年)画的《全城全图》却改名为南锣鼓巷。

现在南锣鼓巷街区,北有鼓楼东街,南有地安门东街,西有地安门外街,东有交道口南街。这四条街围成的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广场。东以南锣鼓巷和“赵辉广场”为界。西边是龚景广场,南锣鼓巷是两个作坊的分界巷。

唐朝长安的方莉早已消失,元大都方莉的结构在过去的800年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然而,南锣鼓巷地区仍然非常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方莉的历史遗存。胡同的格局如此完整,胡同中形形色色的宅院、民房五颜六色。可以说是古都北京保存完好的“碧玉”。

南锣鼓巷近年来吸引了时尚人士和外国游客的关注,因为新世纪以来,许多酒吧无意中出现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现在已经成为北京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的又一条酒吧街。有人说三里屯酒吧街五颜六色,什刹海酒吧街暗红色,南锣鼓巷酒吧街翠绿色。这样的评论可能不仅仅是指自然色彩,还会指出它们不同的文化内涵。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栋房子都在讲着古老的故事。

桑格金琴宫,横跨炒豆板厂胡同。

南锣鼓巷南出口东侧第一条巷子是炒豆胡同。朝斗胡同西出口不远处,77号门附近,有一个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上面写着“僧府”。僧宫是清代僧格林沁的宫殿。桑格金琴是蒙古科尔沁的旗手。1825年攻打科尔沁郡王,1855年晋升太子。他能打得很好,但他在历史上是一个名声不一的人。在1859年的大沽战役中,他监督军队,打败了英法联军。1863年后,他奉命镇压山东、河南、安徽的捻军。1865年5月,他在山东曹州与捻军的激烈战斗中牺牲。他死后,他的儿子博彦诺谟继承了太子爵,所以这一带的老居民也把这座豪宅叫做“博王宓”。王博曾是御前大臣,当过光绪的“师傅”(老师),教光绪骑射。

原来的僧宫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半长胡同,横跨两条胡同。王宓分为三条路,即中路、东路和西路,各有四个入口。其中,除了主院外,东路还有四个东院入口,形成一个大型建筑群。

民国以后,政府逐渐被皇子的后代拍卖,分成许多院落。目前,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单号)、坂场胡同30号至34号(双号)均在原王宓范围内。

炒豆胡同西入口是桑格金琴家的祠堂,也是一大群建筑。祠堂和宫殿建在一条小巷里,这在清代是罕见的。现已改建为“绿松园酒店”。这样幽静美丽典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酒店,在北京并不多见。

中央戏剧学院原是段政府军团长、代总理金的旧居。

沿着南锣鼓巷再往北走,东边的第三条胡同就是东面花胡同。离入学路不远,就是闻名中外的中央戏剧学院。作为国内顶尖的学习舞台和影视表演机构,它真的没有占据很大的面积,包括实验剧场,它只占据了东棉胡同和北军马胡同之间的一部分西边。不过,庙不大,但如果有神的话,就会有灵性。它在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戏剧和电影明星。陈、陈、姜文、巩俐、章子怡……都在这里学习生活。

这曾经是金的老房子。金(1877-1951),早年毕业于北洋军事装备学校,曾任云南清军第十九镇总参谋部评议会委员。受到袁世凯信任后,被任命为山东巡抚。1919年后,任政府军团长、代总理段。

金买下这个地方后,拆了一些四合院,建了几栋西式建筑。1921年底,金辞职,长期居住在天津。20世纪60年代,学院里还有几栋老建筑,当时用作办公楼和单身教师宿舍。40年来,所有的老建筑都被拆除,金寨早已不见踪影。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住在月儿胡同,这里原是一位清内务府大臣的私宅。

与花棉胡同相对的是月儿胡同,这里曾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居住的地方。走进胡同不远,路北十三号院门口挂着一个“北京美术家协会”的牌子。大门开着,左边是一条信息,一个中年人向他打招呼。像往常一样,他问我在找谁。我解释说我想看齐白石故居。这位老师比老干部活动站的服务员还亲切。他说这是一个单位,不允许参观。然而,你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只是看看。

院子宽敞,保存完好,院子中央有一个大鱼缸。这里没有重新粉刷,彰显了老房子大门的原汁原味。看,老师也告诉我了。他说这是一个掌管清宫的大臣的私人住宅,因为宫殿的材料是在建造过程中私人使用的,而且组织系统超过了等级,所以它被称为

在南方的几个胡同,我见过几个背包客,但人数不多,不像有些报道。我想这几天可能会下雨,南锣鼓巷又在修路了。路面凹凸不平,泥泞不堪,使旅行者无法行走。但是刚拐进猫儿胡同,发现自己错了。猫儿胡同的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胡同旁停着几十辆“胡同游”三轮车,一群群外国游客要么听着导游身边的讲解,要么跟着小旗看游,拿着相机拍照,都是专注而有兴趣的。

科苑:晚清大学生虞雯的住宅和园林,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具艺术气息的园林。

7号院至15号院(15号院)原是一组大型建筑,是清末大学生虞雯的住宅和花园。5家医院并联,面积1.1万平方米。虞雯是清代满洲正蓝旗人。曾任四川巡抚、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职。光绪十年,拜武英堂大学。他积累了大量财富,精心建造了自己的房子和花园。建成于1861年,园名为“科苑”,占地约4亩。虽然不是很大,但分布很均匀,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具艺术气息的园林。

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尚未对外开放。几个人围在院门口商量:恭王府花园开了好几年了。园林什么时候才能对外开放,让大家欣赏到它的“庐山真面目”?

这房子也是易主,历经沧桑。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死后,冯代理总统,从南京来京就职时买下了这座房子。日本占领北平时,冯家把房子卖给了伪军司令张兰峰。解放后,9-11号院曾是韩国驻华大使馆,后来改为招待所和宿舍。尽管经历了几次变化,但这座住宅保存完好,整体格局没有发生很大变化。

路北35、37号院是末代婉容皇后的娘家。

再往西,路北35号院、37号院是郭伯乐的家。据说郭伯乐家可能知道的人不多。通俗地说,这是婉容皇后的娘家,也就是末代皇帝宣彤。在清朝,它应该被称为“侯迪”。宣彤结婚时已是民国11年,但仍满足了民国初年颁布的对清皇室优待的条件,因此在这个“侯迪”上花了不少钱,做了很大的修缮。婉容的父亲荣源,因女儿“后书”,按礼制被封为“三等承恩公”。此府已成为承恩公府,需要重建以符合政府的规格。比如将原来的院门改成了三个衙门门,内外屏墙和左右屏门进行了改建。

我们现在看到的房子,三个政府大门,已经被墙建成了三个倒置的房子。七间南房的后檐壁开了两扇门,成为现在的35号和37号。

有资料显示,再往西,45号是清朝的府尹府。我饶有兴趣地向前走着,却没有看到任何像衙门一样的建筑。突然看到45号的房子,但里面是一栋六层的宿舍楼,像七八十年代建的那栋,街上有一栋十几层的楼。我心里很冷。它可能是这个街区唯一的高层建筑。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突然出现了不和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文物界“国宝”的中国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朱家溍,曾在猫儿胡同13号、15号、35号、37号、朝斗胡同71号住过,对这些民居都有过详细的描述。小时候住在13、15号院时,也见证了“侯迪”的修缮重建。朱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他对历史、地点

秦老胡同35号,也是一座漂亮的房子,曾经是清内务府大臣索家的住所。院子不是很大,但是很精致。他的书房前有一个小花园,叫七园。园内有叠叠的假山、游廊、亭台楼阁,还有一个船形的开放式玄关,虽小但意境深远,颇有江南园林的意境。站在大门前,只有大门上的砖雕已经让我惊叹不已。雕工非常精美,保存完好,真是难得的砖雕珍品。

出了秦老胡同往北,西边就是黑芝麻胡同。进了巷子,雨突然变大了。我快步走到13号,躲在门口避雨。在门的高台阶上,门前有马石,门对面是高大的影壁。有两个男孩在门口打球。我问他们:“你们住在这里吗?”“是的。”“这个院子大吗?”“好大!”“你认识以前住在这里的大人物吗?”他们摇摇头说:“没听说过。”几句话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我告诉他们,这是清末四川巡抚、兵部尚书奎俊的住处,他们很感兴趣。我说:“我能进去看看吗?我们边走边聊。”男孩子们热情地把我领到院子里。

虽然医院里建了一些小屋,但大体的格局还是可以看到的。一共有五进院落,都比较完整。我想拍些照片,但是雨太大了。我告别了热情的孩子们,回到门口避雨。我想我下次会多拍一些照片,但是我下次会遇到这么可爱的孩子,让我再进去吗?

我找的住处都在两边的小巷里,南锣鼓巷却没有人?当时的房子都是朝南的,所以大多在东西巷子里,大房子的门都在巷子的北边。但南锣鼓巷并非完全缺席。南锣鼓巷59号有一座,是明末清朝著名将领洪承畴的住所。洪福当时很大,沙井胡同和黑芝麻胡同之间的院落大部分属于翟红,一直到方砖厂东出口。这里还有一个叫洪的家庭。不知道是不是洪承畴的后人?

茅盾故居、蒋介石行苑。

在黑芝麻胡同对面,后园恩寺胡同在东边。13号离进胡同不远,是茅盾故居。与这一带很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太普通,不起眼,只有一个两个入口的小四合院。今年7月是茅盾诞辰110周年。故居被翻新并重新开放。当我走进故居时,前院立着茅盾老师的半身像。周围的房间是茅盾生平的展览。后院卧室、客厅、书房等。也照着老师的样子生活。解放后,茅盾住在东四头条203号文化部宿舍,与周扬、杨汉生相邻,1974年迁至侯元恩寺,直至1981年去世。他在这个小院子里度过了最后的七年。

离开茅盾故居后,我往东走,过了几个门,我看到了一个大院子,元恩寺胡同7号。这里曾是清代清太子次子的居所。它的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风格,包括四合院、西式建筑和大型花园。圆明园有西式牌楼亭、喷泉、石刻,也是中西合璧。这所房子也是几个国家的主人。民国时卖给了法国人。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成了蒋介石的行辕,蒋介石来北平时就住在这里。解放后,先后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室、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现在它是一家友好的酒店。

居儿胡同,闻名中外。

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北面和东面的一条胡同。因建筑师吴主持了1992年被亚洲建筑协会授予“亚洲建筑金奖”和“世界习惯”的菊儿胡同改造工程而享誉海内外

胡同中间,北面有一栋2到3层的小楼,四周是黑瓦白墙的小院。既有江南民居之美,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韵味,也与周边建筑风格相协调。这是菊儿胡同改造后的新四合院。根据“有机更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吴教授认为,在旧城改造中,要保留好的历史建筑,修缮破旧但可用的建筑,拆除危房,并进行逐步过渡,既保留了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又形成了有机的整体环境。这些新四合院具有单元式公寓楼私密性强和四合院邻里感强的双重特征。它们与老胡同格局有机统一,保护了古都风貌,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一次成功探索。

菊儿胡同东出口,即现在的三号、五号、七号、六号寿壁胡同,原是清代直隶总督荣禄的府邸。

菊儿胡同东出口,即现在的三号、五号、七号、六号寿壁胡同,是清代直隶总督兼兵部尚书荣禄的住所。原来的房子很大,分为三部分,西边是西式建筑,中间是花园,东边是中式四合院。这个住所,解放后曾一度作为驻阿富汗大使馆使用,后来被分成几个部分,改成了工作人员宿舍。格局被破坏,保护状况不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