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

北方喀斯特——北京石花洞:洞穴分为南北两部分

喀斯特是最美的地貌。比如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都是喀斯特地貌。但是,普遍的看法是,喀斯特之美集中在南方,而在北方却很少,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很少有人将其与喀斯特之美联系起来。但是北京的石花洞真的可以让你改变这种看法。

……

北京有一个石花洞。

华东是北京西南方山区的一个山洞。我听过别人多次提到石花洞,但我从来没有去过。原因是我有偏见。我不相信北方有大而美的洞穴可以和南方的大洞穴相比。特别是像北京这样年降雨量只有400-600毫米的地方。

喀斯特地貌有几个条件:一是需要石灰岩,石灰岩地层必须有厚度和大面积。只有在这样的舞台上,喀斯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我看到一张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图。北部碳酸盐岩的分布远少于南部。碳酸盐岩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西南的广西。北部集中分布在河北西北部、北京西南部、山西东南部,以及东北、山东、新疆。第二,要有充足的降水和发达的河流水系。要形成洞穴,必须有流动的地下水系统。关键是水,这是北方所缺乏的。

在地理和地质上,有一个共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和分布是地带性的,即热带优于亚热带,而亚热带优于温带,温带优于寒带。

就地面而言,喀斯特景观在北方很少见到,但在南方却很常见。喀斯特地貌是最美的地貌。比如以喀斯特峰林、峰丛为主要特征的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以峡谷风光著称;还有以剑喀斯特闻名的云南石林。至于溶洞、天坑、地裂缝、竖井、漏斗、盲谷、干谷、天坑、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南方多见。于是,就有了“山有必有洞”的说法。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北方,尤其是北京,集中了如此多的文化美景,如长城、颐和园、故宫等。上帝会给她洞穴的美丽吗?北京会有又大又美的洞穴吗?我真的很怀疑。

洞口很常见,半山腰的几块石头中间有个缺口。我去过很多洞穴,那些洞穴是如此平淡无奇。如果不是后期旅游开发中对洞穴的装饰,你很难发现它们在哪里。原始的洞口虽然很常见,也很隐蔽,但里面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景观:巨大的大殿、高大的石笋石柱、洁白如玉的钟乳石、石旗石帘石盾,宛如宝殿。

这是北京的石花洞。当我进入一楼和二楼时,我已经改变了北方没有大的美丽洞穴的看法。当我继续深入3楼和4楼时,我看到了一个不亚于南方那些精致洞穴的景观。高大的大厅顶上挂着钟乳石,边墙上的石帘的宽度和高度都很惊人,尤其是一种圆形的石盾,据说有数百个。值得称赞的是,它们能在北方的洞穴里这样发展。花东的沉积物类型非常完整,有南方的,也有南方的,比如月乳石。寒冷气候下的沉积是其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石花。它们有的长在洞壁上,有的长在钟乳石上。它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晶莹剔透、润泽细腻。当微风吹过,它们就会被吹走。我想石花洞的名字就是因为他们。这个名字确实抓住了石花洞的特点。我真的认为石花洞的石花是它的特色,因为那些钟乳石、石笋、石帘、石墩在大多数洞穴中都很常见。

目前石花洞只有1-4层对外开放。其实石花洞也有5、6、7层。这是一个黑暗的世界,只有少数地质学家和探险家到过那里。

当我走出石花洞,离开石花洞时,我反复回头看洞口,看石花洞所在的山。我很惊讶为什么地下河能在这座低海拔的山上造出一个七层的洞穴。这里的地下河似乎充分利用了这有限的海拔。

这次去石花洞,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北方可以有大洞,可以有漂亮的洞。没想到在北京能看到这么漂亮的山洞。我记得地理地质学对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分布的看法,就是喀斯特的景观分布在南方多而奇妙,在北方少而单调。现在,这种观点可能对地表是正确的,但对地下可能不是正确的。从北京的石花洞,溶洞和景观一样精彩。

美丽的风景突然冲破黑暗,出现在我面前。

再去石花洞,就是去四楼以下未打开的部分,这是我非常渴望的。虽然我见过很多洞穴,但都是发达的旅游洞穴,被五颜六色的灯光照亮。真正的洞穴是一个黑暗的世界,以前从未见过光,已经黑暗了几千年。我想进入一个黑暗的、不透明的洞,然后立刻打开手电筒,让那些隐藏在黑暗中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等美丽的自然奇观,突然在黑暗中浮现,出现在我面前。这种感觉在地面的世界里是很难体会到的。

第一天晚上,我去了石花洞,住在洞外的一家小商店里,以便一大早就进入洞穴。

早晨,黎明前,我被杜鹃的啼叫声吵醒。为什么黎明前杜鹃在黑暗中唱歌?为什么洞穴中的钟乳石、石笋等沉积物在黑暗中如此美丽?显然,在人类出现之前,那些美丽的钟乳石就已经存在于黑暗之中。但那时他们是什么?它们能被称为钟乳石吗?你能说它们漂亮吗?在人类出现之前,一切都被掩盖了。是人的出现让世界上的一切都出现了,揭开了盖子,变成了自己的。当我们在黑暗中点亮灯光,照亮洞穴的时候,是否可以说是“揭开”的时刻,让世界浮现,让洞穴中的钟乳石和石笋保持原样?

我们进洞时,刚过7点。石东的陈主任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安全帽和一个手电筒,我们可以随身携带。我们的设备太不专业了。事实上,我们今天的行动有点像探索。

进入洞穴后,我很快经过了我以前见过的已经开放的1-4层。在4楼中间的一个斜坡上,我们开始低头、手脚并用地爬行,这是通往5楼的通道。爬了几十米后,通道越来越窄,只能一个人爬。最后,一个悬崖挡住了这个地方,经过仔细观察,我意识到有一个缺口,只有大约1米宽,40厘米高。但是前面的人显然翻过去了。我低下头,全身着地往前爬,终于爬了出来。抬头看着眼前一个开放的大厅,回头看着我们爬上的那个狭窄的洞,我想起了当年第一个探索这个洞的人。他怎么知道,经过这样一段狭窄的地缝般的旅程,前方会突然变得宽阔而开阔?洞穴的神秘和诱惑力可能就在这里。是一种进入桃花源的感觉。陶渊明准确地描述了这种感觉:“山有小口,仿佛有光。弃船从口入。最开始的时候极其狭窄,只是路过的人。走了几十步,突然就清楚了。”正是在这种“桃源梦”的感觉中,探索洞穴的人们鼓起信心和勇气,不断前行。

在大殿里走了几十米,前面有一个悬崖,深不可测,洞深入地下。前辈们已经装备好了绳梯,我们沿着绳梯依次爬到黑暗的地下。

之后我回头一看,垂直下降的垂直孔大概有80米。为什么这个洞是垂直向下的?从地质学角度来看,很明显,在此期间,石花洞所在的山体地壳阶段性上升,地下水和地下河主要是垂直向下溶解,所以垂直洞穴向下溶解。当山体上升停滞时,进入相对稳定期,期间地下水或地下河主要水平运动,碳酸盐岩的溶蚀也以水平为主。因此,在此期间,形成了水平洞穴。这涉及洞穴的分层。一个洞穴有几层?现在看来,专家是按照水平孔段有多少层来划分级别的,而垂直孔段不算一层。洞内有几层,有争议。有的人6层,有的人7层,但是北京地质局的卢金波把石花洞分成了8层。他把石花洞的形成与永定河阶地的形成对应起来。已知永定河的梯田开发可以分为8个阶段,所以他认为石花洞也应该分为8层。地面上的河流切割表面形成梯田;地下河溶解石灰石,形成层层洞穴。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已经进入五楼了。这段路没有泥沙,也没有漂亮的钟乳石和石笋。到处都是坍塌的石堆。在这些石堆上行走非常困难。洞的旁边总有个洞,有“山有小口,好像有光”的感觉,但又不能离开队伍去探索,很危险。但是,一路走来,当我看到身旁的洞穴时,总觉得如果我们去探索一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桃花源”。也许那边的洞是主洞,但是我们现在认为是主洞的洞是支洞。这是洞穴的另一个迷人之处,复杂而混乱,很难分辨谁是负责人,谁是副。这也是洞穴的危险。如果探险者没有经过训练,进入洞穴后没有标记路线,他们很可能会进入分支分叉,再也找不到电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